时间:2024-04-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四月底,伴随着世界读书日的来临,书籍短视频、播客、图片……社交平台与电商平台上关于图书的电子信息纷涌而至。电子化阅读的盛行,在最新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也体现得很明显——2023年我国有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数字阅读接触率为80.3%。
在各种媒介形式的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意外的是,如果前往成都玉林读书,会发现那里的成都人大多还保留着十分“传统”的阅读形式。
在玉林,只要是晴朗的日子,你会随处看到阅读中的人们:无论是席地,还是倚着桌椅板凳随意坐下,手捧一本书,斑驳的树影打在书页上,借风翻页,便能以自己为核心,长出一方无形的阅读空间来。
如果将玉林本身比作一本书,市井街巷中的生长着的书店与文化空间,乃至每一位手捧好书的读者,都像是字里行间中的连珠妙语,串联起这座书香成都。
玉林是一张关于生活的网。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的玉林街区,网眼密布,鳞次栉比,被树荫遮蔽的巷子里,汇聚着多样的咖啡店、新生的书店、热闹的市集和文艺的酒馆。
成都人在玉林,因松弛而没那么多讲究。生活在玉林的作家谢伟说,“玉林是全龄友好社区。”玉林闲适,成都温柔的阳光下,泡一碗盖碗茶,捧一本书,人在玉林,思维便顺着书籍里的字词句飘向成都上空,拥抱整个世界。
年少时吉狄马加曾在成都求学,除了上课的时间之外, 每天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泡在了玉林;后来在四川省作家协会工作,他结识了马识途、流沙河、高缨、孙静轩等成都着名作家。
吉狄马加说:“玉林的很多茶馆我都坐过,许多世界名着和中国古典文学,我都是在玉林的茶馆里读完的。”
吉狄马加推崇慢生活,而“恰好玉林就是这样”。他说,如今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非常快,就像在一辆高速列车上,我们很难看清车窗外花朵上的露珠,或许花朵上还有一只漂亮的昆虫,如果错过会很遗憾。
而阅读就是将生活放慢的方式,吉狄马加说,它让我们让我们有机会暂时从高速列车上走下去,看到广阔的田野,看到田野上的每一株植物,每一只细小的昆虫,甚至植物上细小的纹路。“慢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要像成都人在玉林那样生活。”
作为全国第一座拥有“中国书店之都”称誉的城市,成都有着全国最多的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一家家具有独特人文气质和风格定位的小书店,在玉林的街头巷尾生长出来,让阅读嵌入玉林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廖宇的读本屋,在成都开了多家分店,其中一家位于大学路。因经营较好,廖宇也被其他独立书店经营者笑称为“不愁卖书”的廖老板。
廖宇曾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因为爱读书,便把家里的藏书带到咖啡店供客人免费翻阅。在这个过程中,他总会遇到想买书的人,“有时我看出他们是真的喜欢这书,也就不忍心拒绝。”眼看着咖啡店里的两千多本藏书几乎卖了一半出去,他索性关了咖啡店,开了这家名叫“读本屋”的独立书店。
“选品”是廖宇自认的强项,他有自己的“书籍数据库”:“想要找哪个专题或者哪个作者的书,头脑中都能第一时间搜寻出对应的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廖宇到全国各大出版社的仓库选书,去找那些版权即将到期或者从电商平台撤下的好书,然后以极低的价格拿下,很多书都能以3折、4折的价格卖出。他不刻意讨好读者,也不在咖啡上花太多心思,反而让读本屋成为真正喜欢阅读的人常去的地方。
还有不得不提及的玉洁巷,这里有老街区里开了十几年的理发店、五金店,也有年轻人新开的酒吧、日式烧鸟店、咖啡馆和书店。
玉洁巷里,连在一起的三家铺面——Localand S、三联思想库、王笛·街头书店,成为喜爱阅读的成都青年们常常驻足的地方。Localand来自西安,长期致力于在地文化研究,包括书籍出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地方记忆挖掘等等。
三联思想库则起源于艺术家王亥对拉康的寻找,他在一隅空间里形成了“思想库”——20世纪百年承上启下的思想书籍和《读书》杂志。
王笛·街头书店放置的是王笛的着作和他推荐的书籍。关注成都公共空间、街头文化的王笛,与玉林的气质十分相配,书店里最显眼的,便是王笛的《历史的微声》。
当初王笛从美国印裔历史学家瑞那吉特·古哈的“small voice of history”得到启发,这也是《历史的微声》书名来源。
他意识到,过去的历史写作,几乎都集中在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知识精英,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广大民众却消失了。“我们满眼好像都是历史,但实际上我们的眼中并没有历史。”后来他揪住遍布在成都的茶馆不放,成为成都“茶馆”专家,也成为外地人了解成都文化的一扇窗。如许知远所说,“大部分外地人了解成都的茶馆都是通过王笛。”
对于玉林而言,书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提供书籍的贩卖或阅读场所,更是一种现代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它既是城市文化生活的聚集地,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风景线和文化地标。
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炎龙表示:“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表现为对大量复合式公共文化空间的需要,以书店为代表的城市阅读空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力量。”
因此,在网购图书如此便捷的今天,玉林的小书店里仍然坐满了阅读着的人。人们迷恋的,不仅仅是书架上亟待阅读的文字,更是这种在日常中参与公共生活的浪漫情怀。
玉林既有现代都市的先锋艺术,又有烟火城市的从容生活,在这样的土壤里,它提供书,提供的又远不止于书。
玉洁巷尽头的院子文化创意园,是一个由老房子改造的文化空间。门前的小广场上常常会举办市集、“国际唱片日”、“独立书店市集”等等活动,一天就能吸引成千上万人来参加。“院子”的二楼和三楼是各种文化艺术机构的工作室,诞生出一场场成都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玉林东路社区广场,大树下随意放置着几张竹椅,下棋、打扑克的居民,晒太阳的老人,还有几位手握一杯咖啡正在闲谈的年轻人。这里的“玉林书拾·沉浸式诗诵会”活动,把人拉回到“恰同学少年”的青春岁月;21日,这里刚刚举行了“玉林书拾·2024书香武侯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
旁边的童年秘密档案馆,收集人们关于童年的秘密,也关注社区居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等社会问题;一介·巷子里则是一处兼具展览功能的咖啡馆,青年们在这里讨论艺术与书籍,即将萌芽的新的文化空间、社区活动,从这些谈论中生长。
这里是烟火成都的缩影,也是作家、画家、艺术家、诗人、音乐人聚集的蒙马特高地。五一期间,玉林不仅会开展民谣市集,传递潮流与东方美学结合的新生活方式,还会搭建“我在玉林唱民谣”舞台,邀请市民来到“民谣里”,用音乐的方式讲述你我的故事,发现过去和未来的自己。
“玉林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部分活动我都会参加。”家住玉林附近的李俊璇告诉记者,平时最喜欢参加的是一些读书会和书籍作者对谈,“许多喜欢阅读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各自的观点,各持己见,也都有包容,我很喜欢这样的文化氛围。”
前来参加玉林书拾的市民杨涵认为,玉林不仅装载着老成都的文化记忆,也再现着成都鲜活的新消费场景:“这也是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爱上玉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卡尔维诺所言,“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里是成都公共生活最旺盛的地段,也最能体现这座城市气质的所在。在这些公共文化空间里,人们阅读、思考、讨论,为成都的在地美好生活展开共同想象、共同参与,在老成都社区里焕发出玉林的勃勃生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