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1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党和国家已经给了我们家很多荣誉,现在又授予我这么崇高的荣誉,我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9月13日晚,在祖国西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对前来看望慰问他的基层干部和亲朋好友说。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境线公里、与三个国家接壤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护边七十载的故事家喻户晓。如今72岁的巴依卡尽管一身病痛,却仍然有着高原雄鹰般的豪迈:“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就把护边当作无比重要的任务,70多年来,这个任务在我们家一代代传了下来。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护边的任务永远扛在肩。”
“我们这个地方叫达坂,国门铸在心里面;我们这个地方叫高原,生命禁区守边关……”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文化墙上,《红其拉甫之歌》道出了高原雪域的艰险苦寒和戍边卫士的忠诚勇毅。一旁展示的“守防足迹”图片里,少不了向导巴依卡和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身影。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一次执行巡边任务出发前,整理携带的物资装备(资料图翻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
“巴依卡父子和我们一起巡逻,体现了军民守边稳疆鱼水情深。”9月9日,红其拉甫边防连指导员冯康佶说。每年新兵下连,连队就给他们讲述巴依卡一家和边防官兵巡边的故事。
巴依卡家的客厅里,挂满了边防官兵为他拍的照片:冰河里,他骑着牦牛冲在巡逻队伍前面;雪山上,他的胡子和衣帽挂满冰霜;国旗下,他行注目礼深情唱国歌;界碑前,他把“中国”两个字描红。
“这是我爸爸在给解放军带路巡边,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巡边,这是经过吾甫浪沟最危险地段,这是翻越再勒阿甫达坂……”巴依卡深情地介绍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护边30多年,身上的伤痛和病痛,已不允许巴依卡站立或端坐太久。记者从他的目光里看出:他在流连走过的每一条路,身边的每一名伙伴,逝去的每一段时光。
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们说,这里的巡逻线是全军目前唯一一条骑牦牛执勤的巡逻线,有些地方,只能从宽约50厘米的狭窄处通过。山上碎石翻滚,人员无法躲避。
从1972年到2009年,巴依卡共巡逻700多次,行程3万多公里,多次在危难之中解救边防战士。而他自己,却负伤6次。2004年和2021年,他分别做了心脏搭桥和心脏支架手术。
巴依卡凝视一张黑白照片中的父亲良久,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当年的教导言犹在耳:“巴依卡,党是我的爸爸,祖国是我的妈妈。边防线我走不动时,你得走,你走了我才心里踏实。”
1949年底,凯力迪别克成为民兵后,主动给巡边的解放军当向导。他常常感慨,共产党和牧民一起劳动,牧民盖房子或有什么困难,解放军都会赶来帮忙。共产党来了,他们才过上了好日子。
“孩子,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巡逻路上确实有很多危险,但我们必须要做好国家的事。”巴依卡年迈时,对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嘱托道。
从红其拉甫边防连出发,到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沟口,海拔逐步攀升,9月初的天气随时会降雪。10余公里的柏油路,已让记者深深尝到了“行路难”的滋味。
“再往前走就没路了,我们每次巡逻,都是沿着这条河到乌什达拉达坂。河道在变动,每次行走的路线也不一样,有经验的巴依卡每次带路都是走在最前面,提醒哪里有危险。”红其拉甫边防连二级上士王利军指着脚下的吾甫浪河说。
1972年,20出头的巴依卡跟着年迈的父亲参加了巡边任务后,父亲便把向导的“接力棒”交给了他。
巴依卡发现要完成好这项任务非常艰难,除了风餐露宿、爬坡过坎,应对雪崩、滑坡、泥石流等险情,还要默默记下每一块界碑、每一个有特点的石头。
“年复一年巡边,遇到的困难太多,爸爸是怎么做到的?”巴依卡当时不理解父亲。父亲告诉他:“当你真正把护边刻在脑子里,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1986年7月,罹患肺病的凯力迪别克不让儿子在家陪护,不让他耽误巡边。等巴依卡完成任务回家,父亲已经去世5天。“我的爸爸很了不起!他让我懂得了党的恩情报答不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教会了我怎样像帕米尔雄鹰一样不惧艰险、守土有责。”
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不远处,是新建不久的拉齐尼军警民联合执勤工作站,站内最年轻的护边员是00后。护边员夏克尔·吾斯曼江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以前巡边时道路交通、物资保障等条件可不像现在,常常是一难接一难。
在艰难困苦、风霜雨雪的一次次洗礼中,巴依卡越来越坚强。1995年他巡边时腿部受伤,1999年巡边时头部受伤,2001年肋骨被滚石砸断5根……
巡边生涯中,巴依卡家先后有14头牦牛在巡边路上被石头砸死或摔死,每次边防连给他赔偿,他都摆摆手说:“党和国家给我们办了那么多事,解放军给我们帮了那么多忙,我损失牦牛算什么?如果真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只有一个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七一”,满头白发的巴依卡,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巴依卡记得上小学时,父亲因巡边护边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民兵”。当时,父亲对他说:“如果我不在了,你要保管好我的奖状。”
9月1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家中仔细擦拭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雕像。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
巡边生涯里,巴依卡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不仅是父亲。1987年,他的妻子因难产去世;1994年,身患高原肺水肿的母亲去世。因跋涉在巡边路上,巴依卡都没能见她们最后一面。
“拉齐尼从小就很懂事、很善良,看到谁有困难就想去帮助。”巴依卡说。2004年,拉齐尼从部队退伍后,饱受病痛困扰的巴依卡把赶牦牛的鞭子交给拉齐尼:“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走下去。你在部队历练过,身体又好,又有经验,一定能带好路。”
曾和拉齐尼一起巡边的夏克尔说,拉齐尼和他的父亲、爷爷一样,是出色的向导。每次执行巡边任务,他总是确定前方路况安全后,才让边防战士通过。
“我这辈子要一直做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如果身体允许,我再干护边员40年。我干不动了,由儿子干;儿子干不动了,由孙子干。”拉齐尼生前接受采访时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回荡。
2021年1月4日,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的拉齐尼,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
提到拉齐尼,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无不流露出敬佩和惋惜之情。提孜那甫村党支部书记米尔卡米力·拉力比克说,生死考验面前,拉齐尼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是提孜那甫村的骄傲,也是新疆的骄傲,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每当想起儿子不在了,心里会很疼,但也很为他自豪。”仔细擦拭拉齐尼雕像的巴依卡说。现在,他并不寂寞,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很多人关爱着他。他们中有边防官兵,有年轻的护边员,有隔三差五来看望他的干部,还有慕名而来听他巡边故事的游客。
“干,才是马列主义!” 中国石油大学暑期实践追寻铁人精神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喊出的铮铮誓言,激励着中国石油大学学子追寻铁人精神迈出坚实脚步。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