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红一方面军授衔人数多不只是山头的因素坚韧的信念是根源

时间:2024-05-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过程中,出自红一方面军的将领最多。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和南方三年游击队相比,它并不是一个最大的山头。很多人觉得: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他们代表中央,受到的“照顾”多。不可否认,红一方面军授衔将领多和山头有一定的关系,可不是全部,他们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展现超乎常人的必胜信念才是根源。

  红五军团的前身是宁都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归红一方面军的建制。当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以后,两支部队被混编成左右两路大军向北挺进,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其中,红五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红九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三军被编为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

  按照常理来说,红五军团出自红一方面军,他们应该以红一方面军的命令为第一选择,就好像徐向前率领的红四军和红三十军(右路军)一样。当徐向前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后,经过一番痛苦的选择后,最终率领部队南下,离开红一方面军。然而,红五军团却没有这样做,他们跟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并且和红三十三军合编成红五军。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我们不能太过苛责红五军团的将士。但是,他们至少缺乏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或者说缺乏在中央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信心。在“十大元帅”中有7位出自红一方面军(除贺龙、陈毅、徐向前),在“十大将”中有6位出自红一方面军(除粟裕、徐海东、王树声、许光达,徐海东代表陕北红军或红25军),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都是坚定的追随者。

  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受阻,百丈关一役损失巨大,这也证明了中央对战局预估的准确性。如果不是有红一、红三军团这样一群信仰坚定的人,中国革命大概率等不到1949年10月1日就已经失败了。因此,红一方面军授衔人数多有它历史的必须性。

  黄克诚在“十大将”的排名中高居第三,仅次于战功卓着的粟裕和“雪中送炭”的徐海东。如果以资历而论,他没有陈赓或张云逸高;如果以职务而论,萧劲光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时,黄克诚只是红三军团10团政委(1935年2月,红三军团撤销了师的编制)。然而,他的经历却让所有人信服。

  从黄克诚的立场出发,人生遭遇如此大的挫折,必然心灰意冷。即使他有脱离部队的打算,也属于人之常情。但是,黄克诚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他坚信做的是正确的事情。红军抵达陕北以后,在彭老总的极力推荐和主席的提拔下,黄克诚才再次被起用。

  当时国共双方正在和谈,主席需要从全局来考虑问题,黄克诚则从军事角度出发。我们无法简单地评判这件事情的是与非,却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使主席是黄克诚的“伯乐”,有提拔之恩,他仍然不改直言不讳的本色。

  红一方面军授衔人数多,这是对他们在以往革命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坚韧信念的一种褒奖。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和平年代不比战争时期,人们受到的诱惑也更多。只有意志品质更坚定的人,才能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就像红一、红三军团,就像黄克诚将军这样的“老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