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宁夏“无废城市”“无废集团”建设和“十大工程”实施进展成效系列报道①

时间:2024-07-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银川市、石嘴山市成功入选。自此,宁夏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破解固体废弃物污染难题的“金钥匙”,正式启动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成立自治区“无废城市”建设协调推进小组,部署“无废城市”建设“十大工程”,积极探索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方法、新路径。经过两年的努力,“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初步显现,现收集整理相关经验材料,在 “宁夏生态环境”新媒体开设专栏予以刊载,供全区各地各部门学习借鉴。今天推出的是宁夏“无废城市”建设“十大工程”之

  近来,宁夏聚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扎实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农业生产全过程绿色转型,农业固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回收与利用“双向发力”,着力提升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推动农用残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同部署同落实,有效解决“白色污染”。加大项目政策扶持力度。争取自治区财政设立农用残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500万元,对人工机械捡拾、回收网点、加工利用、企业技改扩建给予补贴,全面支持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分类处置。提升地膜回收利用水平。创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农户+作业公司+回收网点+加工企业”利用模式,构建“生产—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残膜回收利用体系。2023年,全区覆膜面积423.89万亩,地膜用量3.43万吨,回收残膜3.08万吨,残膜回收率88%以上。严格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按照“谁经营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的原则,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1273个、存储站157个,年回收量200吨以上,回收率达到85%以上,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坚持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着力提升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秉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思路,推动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宁夏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和地方法规,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纳入对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考评指标,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支农项目,每年落实项目资金1.3亿元,全面支持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强化技术支撑。自治区成立工作专班、产业指导组、技术服务组、首席专家团队,加强技术指导,制定技术规范,在全区推广秸秆机深翻、机械捡拾打捆等技术10项,畜禽粪污好氧堆肥、垫料回用、发酵床养殖等技术8项。西吉县“牛粪银行”技术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强化资源利用。加快构建秸秆粪污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应收尽收、就地利用、高值利用。2023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饲料化利用比例达到8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在95%以上。

  坚持监测评估与修复治理“双管齐下”,着力提升面源污染治理水平。切实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残留、秸秆回收利用等关键领域监测评估,为面源污染修复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健全监测体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统筹组织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共同参与,采取“山川同步、点面结合”的方式,系统开展农田氮磷流失、土壤和农产品重金属等面源污染监测,共布设监测点380个,实现全区193个乡镇全覆盖,形成全区面源污染监测数据“一张网”。科学监测评估。在监测基础上,建立自动传输网络、遥感评估预测模型,研究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治理全程化、精细化指导管理方式,构建监测评估体系,开展在线监测评价,每年总结发布《宁夏农业资源环境监测评估报告》,有效提升监测评估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精准修复治理。以消减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恢复土壤质量和改善水质为核心,对全区安全利用类耕地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耕地,采取“原位钝化、优化施肥、叶面调控、微生物转化”等修复治理措施,形成《宁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实现全区受污染耕地100%安全利用。

  下一步,宁夏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推广协同,切实推动监测评估与精准治污融合,持续有力推进农业固废治理,为建设“无废城市”贡献农业力量,助推美丽新宁夏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