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哗(huá)众(zhòng)取(qǔ)宠(chǒng)到底是个什么梗?

时间:2025-05-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它比大熊猫更加珍稀,全球仅剩2只,中国仅有1只,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它就是斑鳖——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2.7亿年的活化石。

  有网友评论称:仅剩1只相当于等待其灭绝,也有网友好奇能否和另一只进行繁殖。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园内仅存斑鳖为雄性,20世纪50年代建园时就存在,尚无法确定其年龄,目前其身体状况正常。

  斑鳖俗称“癞头鼋[yuán]”,是现存最大的鳖科动物,成体背甲长逾1米,重达100千克以上,全身散以细碎的黄色斑纹,其中以头部花纹最为鲜艳夺目。

  依据出土遗骸及古经典籍记述,斑鳖在历史上曾广布于淮河、黄河、长江、红河等诸多水系,古人常取其肉作为食物来源。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太湖备考》中记载“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诸多古代人类活动遗址的灰坑中也出土了斑鳖骨骸,说明在过去,斑鳖是一种分布甚广、数量众多的大型鳖类。

  限于当时研究条件的简陋和样本量的稀少,加之斑鳖幼体和中华鳖相似,成体又和鼋相似,斑鳖一直被误认为是鼋,或是中华鳖。直到1993年,我国生物学家、原苏州铁道学院教授赵肯堂经过多方研究查证,才正式确认了斑鳖在我国是一种新的物种。

  遗憾的是,就在学界反复考证和确认斑鳖存在的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放慢破坏斑鳖生存环境和捕食斑鳖的脚步。

  据公开消息,上世纪50年代前,太湖流域不少人都曾捕捉到斑鳖,其中一些个体被送至公园或是寺庙中“放生”。上世纪90年代的长三角地区的集市中,也可以买到活体斑鳖,可惜大部分最终被送进了厨房。

  再加上受栖息地丧失影响,斑鳖种群迅速萎缩。随着斑鳖相继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消失,红河流域和马江流域种群迅速缩小,目前已知的斑鳖自然栖息地仅剩越南北部的两个湖泊,东莫湖和宣汉湖。而人工环境下存活的斑鳖,仅剩下如今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只。

  过去,斑鳖常常与鼋(Pelochelys cantorii)混淆。不管是名字上的混淆,还是分类地位的变动,都直接影响了斑鳖和鼋的基础研究,为后续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诸多困难。而当人正视这一问题时,斑鳖已经错失了保护的最佳时期。

  对于斑鳖的拯救计划,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算缓步启动。从2006年到2008年,斑鳖的保护过程一波三折,古老的斑鳖种群风雨飘摇,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由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此时全世界范围内确认存活的斑鳖个体仅有5只。

  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苏苏”)、苏州西园寺2只(“圆圆”和“方方”,其中雌性的圆圆已多年未露面)、上海动物园1只、越南还剑湖1只。

  湖南长沙动物园中一只雌鼋“湘湘”,被重新鉴定为斑鳖。更可喜的是,湘湘身体状况极佳,每年还会产下一批未受精的鳖卵,这无疑给了众多科研人员莫大的信心。

  苏州西园寺的雄性斑鳖方方传来死讯,国内的斑鳖数量再次降到两只,这一雄一雌也成为拯救该物种的唯一希望。

  在龟鳖生存联盟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等多方的协调努力下,长沙动物园的湘湘在2008年踏上远嫁苏州之路,等待它的是已独自生活几十年的老年雄性“苏苏”。

  同时,位于越南河内试以西约60公里的东莫水库发生溃坝,一只成年斑鳖顺流而下被渔民捕获。闻讯而来的研究人员将其放归至保护区内,并制订了严密的保护计划。

  然而,斑鳖夫妇虽然在新婚当年就有过交配产卵,但遗憾的是100多枚卵中无一受精。次年在多次尝试后虽有受精卵产下,但卵内胚胎均在发育初期死亡。据推测,雌性摄入钙元素不足以及雄性精子活力低下,可能是导致繁育失败的主因。

  无奈之下,国际专家组终于在2015年启动了斑鳖人工授精计划,但直到2019年4月12日的最后一次取精、授精,苏州动物园的这对斑鳖夫妇也未留下任何后代。在这一次人工授精的过程中,雌性“湘湘”死亡,持续十几年的斑鳖人工繁育计划宣告失败。

  2016年,越南还剑湖中那只家喻户晓的老年斑鳖“龟祖”死亡;2018年,学者通过环境DNA技术认为,宣汉湖也存在一只野生斑鳖。

  2020年,在之前已经确认有斑鳖生存的同莫湖,保护工作者捕捉到了一只野生斑鳖,在经过一番细致的体检及取样后又将它送回湖中——好消息是,这是一只雌性斑鳖,背盘长99.5厘米,重86千克,头颈部鲜明的黄色斑纹说明它正值壮年,这是自苏州动物园雌性斑鳖去世后当今世上唯一的雌性活体。

  另外,越南研究者还宣称,东莫湖中还生活有另一只体型更大的野生斑鳖。他们计划捕捉这只斑鳖确定性别,如果恰好是雄性便会尝试诱导同一个湖中的两只斑鳖交配。

  紧接着的便是坏消息——2023年5月,越南当地媒体VNPOST发布消息称,越南有关负责人确认,东莫湖(Dong Mo Lake)发现一只死亡斑鳖,从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这只死亡的斑鳖很可能就是那只唯一的雌性。

  专家表示,由于龟鳖等大型爬行类动物的人工克隆技术仍不够成熟,斑鳖的卵细胞有乒乓球大小,加上外面有厚厚的壳,取卵非常困难,所以理想中的克隆技术,也无法在斑鳖身上取得突破。

  在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吕顺清看来,除了中国和越南,其他地方存在斑鳖的可能性很小,并不存在斑鳖。在中国只存在于太湖流域和红河流域。

  “太湖流域可以认定已经没有野生斑鳖种群存在了,它体型很大,而且太湖流域目前的发展也很迅速,如果有其存在,必然有被发现的纪录。但是已经很多年没有相关的记录了。”吕顺清说。

  而在红河流域,吕顺清认为,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居住情况,在红河流域的上游,理论上是有可能存在野生斑鳖的。

  虽然在2000年以后,云南红河流域附近,依旧有渔民说见过、吃过斑鳖,但他们的描述并不能完全确认当地依旧有斑鳖的存在。

  为了验证红河上游是否有斑鳖的存在,吕顺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饶定齐教授组成了一个小组,从2011年至今,一直在调查云南红河流域是否还存在斑鳖的活体,马堵山水库,是他们重点考察的地区。

  该水库形成于2007年,被截流的50公里河道被视为野生斑鳖最后的据点。蓄水后不久,当地渔民就开始报告看到一只不同寻常的大鳖。几年前云南马堵山水库附近的渔民曾说见到很大的鳖,也有老百姓说电鱼的时候,有一只鳖从水中翻起来。但他们对鳖的描述并不准确,不能确定是否是斑鳖。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小组会前往红河流域开展调查工作,寻找的方式主要是向当地人询问是否见到斑鳖,收集相关信息。每天上午10点以后到下午4点前,鳖出现的概率要高一些。

  在吕顺清看来,这样的工作虽然往往徒劳无功,但是万一能再找到哪怕一只斑鳖,那么这个种群保留的机会都将大大增加。“如果它绝灭了,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没有了,而它的遗传信息,说不定在未来对人类有巨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野外濒临灭绝的龟鳖有:云南闭壳龟、周氏闭壳龟、潘氏闭壳龟、金头闭壳龟、百色闭壳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四爪陆龟、平胸龟(鹰嘴)、鼋、斑鳖、山瑞鳖、凹甲陆龟、地龟、锯缘摄龟等。其中好几种已在野外数十年不见其踪影。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如果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所以,每一种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一样的珍贵,并且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