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3·8 妇女节起源于20世纪初全球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它的全称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真正重要和核心的是劳动,明确指向对女性劳动者权益的纪念。
而当下时兴的“女神”“女王”等称谓,消解了“劳动”这一核心符号——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是人本质的规定性”,中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正是通过土地分配、同工同酬等制度设计,让女性通过劳动获得经济独立与社会地位。
“女神”“女王”则暗含着容貌、权力等附加条件,而“妇女”作为全体成年女性的统称,其汉字结构“女推倒大山”象征着破除性别偏见。
商业力量是名称异化的主要推手。商家通过“女神节”等标签将节日转化为购物狂欢,例如某商场一边呼吁回归“妇女节”,一边继续使用“女王节”促销。这种矛盾体现在:
代际认知断裂:青少年可能误将妇女节等同于“女神购物日”,导致历史记忆断层。现在的人们根本就不会管这是不是商家对女性的讨好,商家大肆宣传久了孩子们就会以这个基准来去理解妇女节,当未来有一天问后代们3月8日是什么节日他们却回答是女神节或者是女王节的时候,难道不会觉得毛骨悚然吗?
在这个本应纪念女性抗争与奋斗的日子里,将妇女节替换为“女神节”“女王节”,无疑是对其历史意义的淡化和消费主义的迎合。妇女节,一个承载着女性争取平等权利与社会地位艰辛历程的节日,不应被简化为空洞的赞美和肤浅的消费。
商家和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将妇女节异化为购物狂欢节。我们呼唤的是对女性职场歧视的消除、健康保障的加强、家务劳动价值的认可,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节日庆祝。
当我们坦然接受“妇女”这一称谓,女性的力量便由内而生,无需外求。名称很重要,每位女性能否获得平等与尊严更重要。节日意义的回归需要平衡历史纪念与现代表达,既要警惕商业异化,也要尊重个体选择自由,更重要的是将讨论转化为对女性劳动价值认可、健康权益保障的实际行动!